瑞士和德國合拍 2025
電影是由瑞士女導演佩特拉·比翁迪娜·沃爾普(Petra Biondina Volpe)編劇和導演, 主要演員是來自德國的莉奧妮·貝尼希(Leonie Benesch), 其他演員是桑婭·里森(Sonja Riesen)、阿利雷扎·貝拉姆(Alireza Bayram)、瑪格麗塔·肖赫(Margherita Schoch)、烏爾斯·拜勒(Urs Bihler)等等。
電影的題材是重點講述一名護士在某個忙碌夜班工作的種種。 整部作品都聚焦在像陀螺一樣不停旋轉的護士弗洛拉身上。 弗洛拉是一個技術嫻熟專業的護士, 她的工作是在醫院病房工作, 通常她都會和藹可親並面帶微笑對待每一個她要照顧的病人, 甚至口袋裡還有要哄病人子女的棒棒糖。
一個普通的工作日, 弗洛拉來上夜班, 早班的同事交接時說晚班有一個本來排班的護士臨時請假不能來上班, 另一個新護士今天第一天報到。 整個樓層就變成兩個經驗老到的護士和一個新手來照料。 兩個老同事私底下說這位新來的護士明顯看起來培訓不足,做事緩慢、粗心、 怕事、 和有一副自己的脾氣。 就在這樣一個病床爆滿, 人手不足的夜晚, 觀眾們跟著弗洛拉跑來跑去, 看著她照顧著各自不同情況的病人。
有人已經到了要去做手術的時間, 卻還一直在滔滔不絕地講電話, 遞給他的衣服, 囑咐要脫下的飾物, 還有耐著性子命令他放下電話, 弗洛拉翻覆催促必須要離開的時間。
有人完全無法自理, 吃喝拉撒都是問題, 護士總是需要幫助她清理全身的衣物和病床, 無論是入口的食物, 還是出口的糞便。 身邊沒有一個子女照料, 弗洛拉還要接她女兒打來的越洋電話。
有人的三個兒子們都認為母親會馬上好轉, 他們甚至對醫生所說的安排遺囑都嗤之以鼻, 按計劃她是弗洛拉巡房的最後一個病人, 卻是她整晚面臨的一次Code Blue, 看著當值還沒去照料到的病人自責不已。
有人不知道自己的病況, 在焦急中等了一整天, 因為他心心念念地是要幫自己十一歲的老狗找一個有愛心的家。 最終, 醫生沒有等到, 他私自跑出了醫院。 Code Yellow.
有人曾經因為癌症來住過院, 隔年再次發現腫瘤回來醫院複查, 一直像個鬥士一樣的母親對著家人強顏歡笑, 但夜深人靜對著護士弗洛拉也會毫不猶豫地展示脆弱的一面。
有人戴著氧氣, 卻不顧安全偷偷抽菸, 弗洛拉沒收了她的香煙和打火機, 卻依然可以在陽台、 醫院大樓樓下的牆腳, 看到這個屢勸不聽一直在吞雲吐霧的病人。
有人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有私人保險, 刁鑽地計算護士給他衝茶遞水的時間, 蠻不講理地宣揚著自己的富有, 質疑護士的專業, 還要為了芝麻蒜皮的小事投訴護士的怠慢。
甚至有人已經出院, 子女打電話來說遺忘了私人物品, 弗洛拉再三說讓她白班人手充足地時候再致電, 對方仍然希望護士是否可以馬上找尋後盡快打電話告知。
弗洛拉在沒有人幫助的夜晚, 照顧八個不同情況的病人。 她不但要循例一一檢查每一個病人, 還要接醫院內部的電話, 病人家屬的電話, 去樓下恢復室推手術結束的病患回病房, 在忙碌之間因為忽略了病患有過敏反應而給錯了藥,險些釀成大禍, 還要面對每一個質疑她沒有好好做一份工作的病人們和家屬們。
電影在結束後, 片尾黑頻白字寫著「到二零三零年, 瑞士將會有三萬名的護理人員短缺」; 「百分之三十六受過培訓的護士僅在四年就選擇了遞出辭呈離開崗位」; 「全球都面臨著護理人員的短缺, 預計到二零三零年全球就有超過一千三百萬護士的短缺」。
其實護士這個職業真的賺得不多卻又責任重大, 她們不但要心細, 還要有耐心耐性。 醫院本就是一個忙碌的場所, 跟死神搏鬥搶時間的生死攸關之地。 每個病患都是因為生病不舒服, 身體上的疼痛, 心理上的負擔, 對世間的掛念, 被禁錮在醫院的煩躁, 等等。 他們/她們會輕而易舉對著平白無辜的護士宣洩自己的情緒。 請善待這些有家庭, 賺錢打工來做這份職業的護士們, 他們/她們只是病患在醫院住院時人生中的過客, 不是病患可以隨意攻擊或是輸出的情緒回收站。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