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小說的作者是趙攀, 出版於二零一六年, 據說是十多年前完成的一部小說。 總共兩百三十二頁。我必須先承認自己被書的封面欺騙了, 一個坐輪椅的男人, 我狹隘地以為這是一部講述漸凍人的故事。 這本小說本來取名《酸棗》, 後來取名《冒牌第三者》, 後來再改為《漸凍小世界》。 看完小說, 我會覺得《酸棗》是一個很貼切的名字, 就像愛情, 嚮往, 小心摘下, 品嘗其酸澀或者甜中帶苦的味道, 旁人永遠不知道你口中所品的味道。
小說的故事是以幾個不同的人物自敘方式編織而成, 背景是偏遠一個窮苦的農村, 而這部小說是一個悲劇。 我把書中幾個人物人類分別列出來。
凌零, 二十多歲的一個北漂, 寫了很多文章, 做了很多編輯, 可是紅的是他的老闆, 他只是背後永無出頭之日的「寫手」。 有一天老闆說有一個很好的故事題材, 一個新聞報導說了一個偉大的愛情故事, 講述一個苗家女孩鐘晴和一個殘疾男孩江緯的故事。 於是乎, 凌零帶著滿腔的不願意, 去了這個偏遠的小村莊。 在這裡他認識了同樣從城市來採訪的記者朱妮雅, 在這裡慢慢了解了江緯和鐘晴的故事, 也親身體驗了一個年輕女孩是如何在書信往來後, 來到這個村莊, 自此被道德理所當然禁錮在這裡。 凌零像其他的村民一樣, 嫉妒著一個半身不遂的江緯可以得到一個美麗並盡心竭力在照顧的女孩, 粗重的農活, 挑水的艱辛, 想回家的渴望, 對外面世界的憧憬等等。 「近水樓台」的凌零或許因為氣血方剛; 或許因為想要拯救對方; 又或者因為自己孤單太久了。 他對有夫之婦鐘晴產生了不應該有的情愫。
鐘晴, 她是一個苗家女孩, 因為一次在雜誌上看到一個想要找筆友的帖子, 她開始了寫信, 對方是個很好很有想法的人, 因為他, 身邊的人都看到了她正面的改變。 她一直慶幸自己可以找一個知識淵博的朋友。 書信了往來, 讓她越來越珍惜這個「筆友」, 一次想要交換照片的請求, 換了了江緯長達九張信紙的回信, 字裡行間都是滿滿的道歉和愧疚, 隨信寄過來的是一張瘦削, 坐在輪椅上的照片。 鐘晴沒有狹隘地斷了聯繫, 反而善良地繼續寫信, 在她心裡, 他們是朋友, 朋友之間不會因為身體上的缺陷而放棄精神上如魚得水地交流。 隨著書信的堆積, 鐘晴提出了找時間去看望在村莊中足不出戶的江緯。 她跋山涉水來到了江緯生活的這片黃土高坡, 迎接她的是全村的村民, 都羨慕地說江緯何德何能, 找到了一個如花似玉的漂亮女朋友。 江緯因為自卑躲在房間不出來, 鐘晴等了三天, 衝了進去。 同情心氾濫的她再也沒有離開過這個她不喜歡的地方。 她也找不到理由可以離開, 直到凌零的出現。
江緯, 小時候因為喜歡武俠片而跳下山崖找「高手」, 代價就是一輩子坐輪椅。 村裡沒有一家人願意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他也再三拒絕家裡考慮幫他買媳婦這個建議。 他是一個好高騖遠, 有著鑽牛角尖的彆扭性格, 他不喜歡那個從城市裡來的「作家協會成員」凌零, 他和凌零在很多事情上的看法都不同。 江緯帶著自卑且自大的心總是讓凌零輕易地攻略到他的痛處, 他知道凌零和其他人一樣, 為鐘晴不值, 同情鐘晴, 嫉妒和自卑的他問凌零是不是要搶他的鐘晴, 凌零還不避諱地說他就是要帶她走, 可是鐘晴把江緯當作自己的責任, 她不肯走, 而且她的潔身自愛在江緯對他的誤會指責都是狹隘自私的。 江緯認為他拖累了鐘晴, 到了當年那個山坡準備自我了斷, 卻被趕來的凌零所救, 而他卻飛下了山崖, 失去了性命。 對江緯來說, 他還失去了奔往自由天地的鐘晴。
朱妮雅, 年輕自信的女記者, 她對凌零從毫無好感到想要幫助他懸崖勒馬。 以她的話就是:「茫茫人海中, 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相遇是偶然的, 如果非要說冥冥中有一股力量把看上去不相干的人扯在一起的話X那就是機緣。 」 朱妮雅來到這個小村莊原本是希望可以幫助那個仇殺一家三口的女孩, 問她是否因為要面臨著嚴重法律後果而後悔, 她永遠都記得她堅定的眼神和那一聲斬釘截鐵的「不!」 經過相處, 她看出來凌零地蠢蠢欲動, 她不能眼看著這個男人遮雨墮落。 無論鐘晴身上有多麼重的枷鎖, 也不應該是凌零去解開。
葉鶯, 她是一個可憐的女孩, 她的一生都會在監獄中度過, 因為她是殺了一家三口的罪犯, 她沒有任何悔意, 因為她認為這三個人都死有餘辜。 她是一個被賣到窮苦山村的媳婦, 她誓死不從, 一直為了自己的命運抗爭, 但是卻被花了錢理所當然可以強迫她的一家三口關在暗無天日的房間, 不給食物不給水。 她一直堅強著沒有屈服過, 直至一家三口不顧她的意願來強硬的, 她不願意過這樣被欺詐的生活, 所以她殺了這三個罪魁禍首。 無論別人怎麼說, 她都知道她自己沒罪, 是這些逼她做出這件事的人錯了。 這個不公平的世界還不如心安理得在監獄中來的自在。
這是一個悲劇故事, 抽絲剝繭會發現或許他們沒有一個人都沒有真正的愛情, 他們所認為的愛情奉獻都是夾雜著世俗的眼光, 路人的言語, 道德的枷鎖等等。 或許人類的情感真的很複雜, 可以堂而皇之叫喊著「因為愛情」, 可是經過時間的洗滌, 剩下的是理性的解釋, 「當年是因為同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